一个普通百姓的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2008-01-27 10:49:16
  • 0
  • 0
  • 49
一个普通百姓的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五四”以来,就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争是从未停止。“五四”以来的激进氛围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遥远的回响。在知识分子起作用的是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科学主义。没有了传统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就真的可以用西方的文化把自己变的幸福、自由了吗?空虚、无聊、虚假的人生依然在社会里存在。

我在这里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来诋毁其他的文化,不是说中国的富强一定要用传统文化来指导。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和了解的,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传统文化的优秀我们当今很多青年都不了解,有的一听到传统文化就会联想到封建、保守、落伍之类的词。当我们怀着真正的心来讲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想时,就有一大堆人马上说:看呀,现在的落伍者,愤青,打倒他。总是不能让我们说自己国家的文化,总不能说我们国人的优点。陷入古今、中西之争的“知识精英”,厚今薄古、崇西贬中的心态已经根深地固,把传统文化藐视为封建遗毒已经蔚然成风。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普通的百姓里是具有相当的活力的。只是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缺乏说服力。能否让中华民族的每个人潜在的心灵积习转化为知识分子的主动自觉的认同,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根本。

一 “极高明则道中庸”

当我们批判“中庸”是闭塞的、落伍的、妥协的、折中的、不能培养人的开创性时,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的理解“中庸”,而是把作为儒家最高理想的“中庸之道”和达不到这一理想坠落为八面玲珑的“乡愿”小人等同,是从糟粕的角度来理解菁华的价值。中庸的理想中,人与人之间不是一个使人成为被动者的枷锁。不是用来维系不合理社会的僵化的戒条,是一个使人在完成自己的人格过程中必须凭借的助缘。使人从“善”到“信”、到“美”、到“大”、到“圣”、最后到“神”。永恒的要求人们向自我完成而努力。以前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系主要塑造一种经理人才,即能够帮助公司赚钱、提高利润的人才,后来发现这样的做法也许对某个公司有片面的价值,但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大目标相去太远,现在他们主动的提出办学的理想,是为企业培养一批人才,不是那种唯利视图的、没有任何道德感受、文化意识的人。这样的人才比较有开创性、比较有涵盖性、比较能够考虑大问题,而不是仅仅只顾及小利益的人。这种思想和“中庸”的理想是高度一致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