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来:一个不俗的书法人
2022-10-01 08:27:05
  • 0
  • 0
  • 3

传统文化是谈不尽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书法,更是不可能用一篇文章说清楚的。书店里到处都是讲传统文化的书籍,各个大小不一的展览馆中也都时不时地展出一些传统书画作品。然而一个人是不是多看些这样的书籍、展览就可以真的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就可以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了呢?我想这个恐怕是不能够的。

艺术都是主观的,是作者的情感表现。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情感并不都能成为艺术。终其一生去看展览,甚至去描摹古人,不一定就真的能够创造性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却又与实际的人生有距离。艺术是“不流俗”的人用情感表现出来的“美”。这个美不是依照客观的样子死板描摹的,不只是现实的,它是创作者主观情感对于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描摹,是具备超越性的。

朱光潜先生说“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若是没有了这“一半的你”,只有那“一半的物”,那么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更不要说什么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了,特别是这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更是强调这“一半的你”。

对于这“一半的你”,我的理解就是要是一个“不俗”的人。只有“不俗”,才能够真正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扬咱们这几千年的悠久文明。若是不然想要真的展现出这书法之美,怕是不能的,最多也就是依样画葫芦的学点古人的皮毛。

当然“不俗”不等于大众现在所讲的道德,我也并不是要用道德来捆绑艺术。好人并不必然会创造出高水平艺术。若是要在我身边的人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为艺术的“不俗”,我以为李多来就是一个从事传统书法继承和发扬的“不俗”之人。

有人肯定要笑了,肯定认为我这是在吹捧自己的家里人。实际上,我和多来先生既不是一个县城的人,也并没有亲戚关系,在李登峰先生介绍之前我并不认识他。若是冥冥之中真的有定数,那么就是我们的这个姓和这个“多”字辈分。就冲着这个原因我说一说他的“不俗”也是可以的。何况他又不是达官贵人,只不过就是一个至今还居住在乡下的,四十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传统书法的人。可能在书法艺术界有些名声,但是一没有钱,二没有权,所以,他还没有让我所图的动机来“吹捧”他。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我看重的是他虽然出身于农村,却有着一种对传统书法之“美”的执着追求的“不俗”精神,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可能是由于同样出生在农村的“同病相怜”,再加上姓和辈分上的一致,我就越发欢喜他身上的这种“不俗”的精神。

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旁人攀龙附凤,我只欢爱这“不俗的美”。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今日里能够获得众多人的喜爱,获得新的生命力,我想可能其本身应该就存在着有一种能够让追求者可以改变出生之“天命”的“超越性”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其作品上就是“不俗”的美,这个大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之一吧!

李多来钟情“二王”的书法几十年,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由“二王”的行书再到传统诸多书体数十年不间断的研习,最终融会贯通地形成了现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不俗”的书法艺术。我想他之所以能够领悟到“二王”,特别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之真谛,并不仅仅在于他对王羲之或其他历史名家作品的“形而下”技法上的几十年不间断的学习临摹,更在于他能够深入领悟传统书法作品中传递出的“不俗的美”的精神。在实际生活和书法创作中继承下来了这种“不俗的美”的精神。体现在他应对生活中就是虽然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却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上就是“不俗的美”的精神展现。

“士不可不弘毅”,传统文化复兴任重而道远。李多来,一个如果接受命运安排只能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但是因为他拥有“不俗”的精神,所以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不俗”之美,而且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能不能“践仁”“求美”“求知”......,能不能真的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不俗”之精神。有了这“不俗”之心,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我想这个就是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一点,这一点应该也就是朱光潜先生说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这一点也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关键。

李多来,一个不俗的书法人。(作者:青年作家李多善)

李多来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安徽省书法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合肥市庐阳区文联副主席,合肥市庐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寿州诗词学会会长,嘉兴南湖学院客座教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